首页 今日推薦 热门文章 正文

週期化训练的简易操作手册 (上) :俯视週期化训练的架构

king头像 king 热门文章 2024-06-12 10:06:32 0 46
导读:一、康复阶段(recoveryperiod)比赛后的恢复阶段,又称为季后期(post-season),包括了专项或非专项的低强度...

一、康复阶段 (recovery period)

比赛后的恢复阶段,又称为季后期 (post-season),包括了专项或非专项的低强度活动,通常持续几周。研究表明,若运动员未经历恢复期,下一赛季的表现将会受到影响。恢复期通过动态休息让运动员调整(约为2至4周),而不是完全停止训练,以避免在下个赛季前需要更长时间的基本训练。

请继续阅读下文

二、基本训练期(basic training period)= 季外期(off-season)

基本训练期也被称为季外期 (off-season)。作为训练计划的起点,其主要目的是为肌力和能量代谢适能奠定基础,因此在这个阶段高强度训练的比例较低。在构建肌力基础时,采用较大重量(高强度)、缓慢动作,并配合较长的组间休息时间。此外,不论是有氧项目还是无氧项目,其中一些项目对爆发力的要求同样很高。在这个时期,通过增加肌力和培养快速发力的技能来提升爆发力。速度或爆发力的培养不宜持续太久,以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神经招募运动单位下降,频率可以设置为每周1至2次。

无论是有氧运动员还是无氧运动员,都需要具备足够的有氧能力。卓越的有氧能力能够帮助运动员提升恢复能力,延长保持优异表现的时间。要提高有氧能力,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训练,这种训练方式特别适合安排在基本训练期。

此外,在基本训练阶段,同样适合安排专项技巧的精进训练。由于精进动作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反馈,而随着比赛的临近,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逐步增加,神经肌肉控制的负荷也不断提升。因此,在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,专注于提升专项技术、优化动作控制和提高动力链的效率,都将十分有益。

理想情况下,初步训练的时间应至少安排8周,以确保在后续的训练和比赛中,肌力和有氧能力等运动表现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要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,这一点与赛前准备阶段的要求相同。

请继续阅读下文

比赛准备期(pre-competition period)也称为季前期(pre-season)。

此阶段位于基本训练期与比赛期之间,又被称为季前期(pre-season)。在基本训练期主要侧重于提升肌力,而比赛准备期则转向注重爆发力和爆发耐力的训练;心肺适能训练也更加接近比赛强度(训练强度大约高于个人最佳速度和最大心跳率的1%到5%)。此外,这一时期还可以开始进行中等强度的比赛,以促进运动员速度、专项技术和战术的发展。

肆、比赛初期 (early competition period) = 季中期 (in-season)

总体来说,在比赛的初期阶段,训练计划将会加大专项体能的比重,并着重于专项技术和战术的训练,涵盖专项速度和爆发耐力的表现。为了在训练中达到更高的动作质量并更接近比赛所需的水平,运动员在每次训练之间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,因此,这一阶段的总训练量必须减少。

请接着往下阅读

在这个时期,基础体能的比重有所下降,主要关注于保持先前建立的肌肉适能和心肺耐力。维持心肺耐力需每周进行2至3次耐力训练;而肌力的维持则只需每7至10天进行一次阻力训练。

最后,比赛前的训练需要在比赛期前的2至4周内完成。巅峰状态大约可以维持1到2周,如果试图延长巅峰期,会积累疲劳,导致身体适能下降或出现过度训练,最终影响运动表现。

伍、比赛期 / 巅峰表现期 (peak-performance period) = 赛季中期 (in-season)

在比赛期间,总训练量必须减少,建议逐步降低训练强度至先前训练量的40%至60%,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或高强度训练后有更多时间恢复。这一阶段应着重于速度、专项技术和战术的提升,同时也要维持爆发力、爆发耐力和有氧能力。此外,此时基础体能训练的比重减少,主要关注维持之前建立的肌肉适能和心肺耐力。要保持心肺耐力,每周需进行2至3次耐力训练;而肌力维持则只需每7至10天进行一次阻力训练。最后,在阻力训练、增强式训练、间歇训练和冲刺训练之间,应有2至3天的休息时间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yamn.top/?id=296
若非特殊说明,文章均属本站原创,转载请注明原链接。
广告3

欢迎 发表评论:

标签列表

广告2

退出请按Esc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