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人声称「我一生从未受过伤」,这或许是可信的,因为身体只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,不需要过高的强度;但如果一位运动员声称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受过伤」,要么他的运动表现很差,否则就是在说谎。对于运动员来说,受伤就像呼吸和饮水一样常见,即使到了职业运动员的阶段,作息和饮食都由专业人员安排;然而,他们仍然必须忍受不可忍受之苦,几乎没有顶尖运动员能够没有重大的受伤历史。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,即使是小手术、罕见或难以处理的手术,也几乎总能找到权威专家进行协助。但接下来的问题就不好说了,这也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,关于受伤后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回到赛场上。
作復健这一课题值得深思,你认为它是微不足道还是至关重要的呢?是否听说过因为一次投掷球类运动而导致腹部肌肉拉伤的案例?即便是最轻微的情况也需要四周的休息,而严重的情况甚至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康复重返赛场。另外,想象一下,本应轻松进行的跑步、跳跃或者激烈的运动突然间让你感受到腿后肌肉的疼痛,无法正常行走和站立。这些例子虽然不常见,却并非罕见现象。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常见的运动损伤可能包括足底筋膜炎、小腿静脉曲张、臀部肌肉无力等。虽然这些问题可能会带来困扰,但与职业运动员相比,在运动强度和康复时间上仍存在巨大差异。
请您继续阅读下文
从「强度」的角度来看,当你/妳完全从头开始,像是砍掉重练,一路训练到能承受比赛的强度,大多数人其实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大概处于什么程度;但关键来了,即便换了一条全新的韧带,我真的能恢复到比受伤前更好的状态吗?面对未知的情况,人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,尤其是在漫长的、难以立刻看到成效的復健过程中。当想到自己的运动生涯只有短短几年,而其他同侪如今在场上发光发热,除了怀疑自己,还会感到着急;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能加快进度,该怎么办?
而从「康复时间」的角度来看,这无疑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巨大打击。想象一下,当医生宣布你需要多长时间进行康复时,这个时长是什么你可以接受的极限?一周左右?大概不成问题。一个月呢?也许会感觉有些长,但还是能坚持。三个月呢?一年也就十二个月,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得用于康复,如果刚好遇上赛事季,可能比赛都进行了一半,仅仅一想到这点,就已经让人心灰意冷了。而那些需要半年、十个月甚至十八个月的康复时间,尚未开始康复就可能让人觉得一切都完了,或许直接宣布退役,转而寻找普通工作更合适。
我们已经讨论了复健的第一阶段,即可能遇到的状况,现在要谈第二阶段:重返运动场。复健的过程漫长且乏味,但它是有选择性的,进度停滞或状况不佳时,可以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。在这个过程中,通常会听到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。然而,当真正站上运动场时,除了初次登场时的欢迎声,接下来将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。比赛的本质,就是要尽力排除他人制造的障碍和干扰,顺利的话,就能赢得赛事、奖金和他人的尊重,甚至可以增强自信心。但如果输了呢?对于那些已经不再那么在意收入的选手来说,名声和自信往往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如果在这种关键时刻得不到正面的回应,职业生涯很可能就会因此终结。
综合以上两点,可以发现,伤后复出的选手最容易面临的心理问题是“自信”。自信从何而来呢?首先,当然来自于自己的经验和成就。无论他人如何评价某个项目的不可能性,选手凭借自身的熟练程度,依然能够展现出优异的运动表现。能做到他人无法做到的,自然会充满信心。其次,别人的成功经验也是一个重要来源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希望找到有相同经历的前辈来分享经验,因为前辈的成功经历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信心,有了前例,自然觉得自己也有可能成功。最后,还得回到身体的恢复状态。当你/妳清楚地了解自己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之处,这也会影响到自信心的程度。无论科技和医疗如何先进,年龄和个人的恢复能力终究是不可避免的现实,它们迟早会成为最大的障碍。
请继续阅读下文